中國建筑分類 古建瓦
園林建筑
中國的園林建筑歷史悠久,在世界園林史上享有盛名。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中國就有了最早的宮廷園林。此后,中國的都城和地方著名城市無不建造園林,中國城市園林豐富多彩,在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中占有光輝的地位。
以山水為主的中國園林風格獨特,其布局靈活多變,將人工美與自然美融為一體,形成巧奪天工的奇異效果。這些園林建筑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隱建筑物于山水之中,將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金屬瓦
中國園林建筑包括宏大的皇家園林和精巧的私家園林,這些建筑將山水地形、花草樹木、庭院、廊橋及楹聯匾額等精巧布設,使得山石流水處處生情,意境無窮。中國園林的境界大體分為治世境界、神仙境界、自然境界三種。
作者:玩。梁園月。
[5]
中國儒學中講求實際、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重視道德倫理價值和政治意義的思想反映到園林造景上就是治世境界,這一境界多見于皇家園林,著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中約一半的景點體現了這種境界。
神仙境界是指在建造園林時以浪漫主義為審美觀,注重表現中國道家思想中講求自然恬淡和修養身心的內容,這一境界在皇家園林與寺廟園林中均有所反映,例如圓明園中的蓬島瑤臺、四川青城山的古常道觀、湖北武當山的南巖宮等。
自然境界重在寫意,注重表現園林所有者的情思,這一境界大多反映在文人園林之中,如宋代蘇舜欽的滄浪亭,司馬光的獨樂園等。鋼結構
中西園林的不同之處在于:西方園林講求幾何數學原則、以建筑為主;中國園林則以自然景觀和觀者的美好感受為主,更注重天人合一。
蘇州園林
199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蘇州古典園林集中體現了中國園林建筑的藝術特色。蘇州園林歷史綿延2000余年,現存名園十余處。蘇州園林大都占地面積小,采用變換無窮、不拘一格的藝術手法,以中國山水花鳥的情趣,寓唐詩宋詞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間內點綴假山、樹木,安排亭臺樓閣、池塘小橋,營造以小見大的藝術效果。其中,聞名遐邇的園林建筑有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等。
圓明園
中國最著名的皇家園林、有“萬園之園”之稱的北京圓明園,集中國各地不同風格的園林藝術于一體,且借鑒了部分西方建筑風格,園內建筑巧奪天工,雖形態各異而趣味無窮。華美的圓明園于1860年被侵略中國的英法聯軍焚毀,現在,人們只能在斷瓦殘垣上想象這座名園曾經的風華了。鋁瓦
圓明園遺址在北京西北郊。一般所說的圓明園,還包括它的兩個附園長春園和綺春園(萬春園)在內,因此又稱“圓明三園”。它是清代北京西北郊五座離宮別苑即“三山五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中規模最大的一座,面積347公頃。
圓明園不僅在當時的中國是一座最出色的行宮別苑,乾隆皇帝譽之為“天寶地靈之區,帝王游豫之地無以逾此”,并且還通過傳教士的信函、報告的介紹而蜚聲歐洲,對18世紀歐洲自然風景園的發展曾產生一定的影響。
宮殿建筑又稱宮廷建筑,是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突出皇權的威嚴,滿足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規模巨大、氣勢雄偉的建筑物。這些建筑大都金玉交輝、巍峨壯觀。
從秦朝開始,“宮”成為皇帝及皇族居住的地方,宮殿則成為皇帝處理朝政的地方。中國宮殿建筑的規模在以后的歲月里不斷加大,其典型特征是斗拱碩大,以金黃色的琉璃瓦鋪頂,有絢麗的彩畫、雕鏤細膩的天花藻井、漢白玉臺基、欄板、梁柱,以及周圍的建筑小品。北京故宮太和殿就是典型的宮殿建筑。仿古瓦廠
為了體現皇權的至高無上,表現以皇權為核心的等級觀念,中國古代宮殿建筑采取嚴格的中軸對稱的布局方式:中軸線上的建筑高大華麗,軸線兩側的建筑相對低小簡單。由于中國的禮制思想里包含著崇敬祖先、提倡孝道和重五谷、祭土地神的內容,中國宮殿的左前方通常設祖廟(也稱太廟)供帝王祭拜祖先,右前方則設社稷壇供帝王祭祀土地神和糧食神(社為土地,稷為糧食),這種格局被稱為“左祖右社”。古代宮殿建筑物自身也被分為兩部分,即“前朝后寢”:“前朝”是帝王上朝治政、舉行大典之處,“后寢”是皇帝與后妃們居住生活的所在。
故宮分前后兩部分,前一部分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發布命令的地方,主要建筑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些建筑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臺基上,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建筑形象嚴肅、莊嚴、壯麗、雄偉,三個大殿的內部均裝飾得金碧輝煌。故宮的后一部分——“內廷”是皇帝處理政務和后妃們居住的地方,這一部分的主要建筑乾清宮、坤寧宮、御花園等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建筑多包括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它們均自成院落。[6]
由于朝代更迭及戰亂,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留存下來的并不多,現存除北京故宮外,還有沈陽故宮,此外,西安尚存幾處漢唐兩代宮殿遺址。銅瓦
廟是中國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廟建筑,從北魏開始在中國興盛起來。這些建筑記載了中國封建社會文化的發展和宗教的興衰,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中國古人在建筑格局上有很深的陰陽宇宙觀和崇尚對稱、秩序、穩定的審美心理。因此中國佛寺融合了中國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軸線布局、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的建筑群體。此外,園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在中國也較普遍。這兩種藝術格局使中國寺院既有典雅莊重的廟堂氣氛,又極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遠。
洛陽白馬寺
始建于漢朝的河南洛陽白馬寺,是中國官方最早營建的佛寺。寺院呈長方形,占地約4萬平方米。白馬寺的興建,有力地促進了佛教在中國及東亞、東南亞地區的發展。因此,白馬寺至今仍是許多國家佛教徒朝拜的圣
地。
袁家山:又稱小蓬萊、呂祖廟,在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睢縣城內,是全國罕見的明代船形建筑群,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兵部尚書袁可立建,是明清兩代著名的道教勝地。
五臺山佛教建筑
山西省五臺山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圣地,山上保存的古代佛教建筑多達58處,其中較著名的寺廟建筑包括建于唐朝的南禪寺和佛光寺。南禪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有一座木結構寺廟建筑;佛光寺在建筑上薈萃了中國各個時期的建筑形式,寺內的建筑、塑像、壁畫和墨跡被譽為“四絕”。鋼結構
恒山懸空寺
值得一提的還有山西省境內北岳恒山懸空寺,這是一座凌空架起的寺院,上靠危巖,下臨深谷,造型獨特,是極為罕見的建筑。懸空寺位于渾源縣城南3.5公里處的金龍峽谷西側絕壁的山腰上,是中國現存唯一的建于懸崖上的木構建筑。始建于北魏時期,唐、金、明、清歷代均有修葺。整個建筑面對恒山,背依翠屏,壁巖無階,高樓仰止,是北岳恒山第一奇觀。
布達拉宮
喇嘛教是中國佛教的一派,喇嘛教寺廟建筑的特點是佛殿大、經堂高,建筑多依山勢而筑。位于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是典型的喇嘛教寺廟建筑。始建于唐代的布達拉宮經歷代修繕增建,形成龐大的建筑群。整個宮殿建筑依山勢疊砌,輝煌壯觀,其建筑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內有殿堂20多個,正殿供奉著珍貴的釋迦牟尼12歲時等身鍍金銅像。布達拉宮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風格,也吸取了尼泊爾和印度的建筑藝術特色。
此外,承德“外八廟”及北京雍和宮,也都是著名的喇嘛教建筑。
陵墓建筑是中國古代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人基于人死而靈魂不滅的觀念,普遍重視喪葬,因此,無論任何階層對陵墓皆精心構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陵墓建筑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產生了舉世罕見的、龐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歷史演變過程中,陵墓建筑逐步與繪畫、書法、雕刻等諸藝術門派融為一體,成為反映多種藝術成就的綜合體。
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驪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國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就是守衛這座陵墓的“部隊”。秦始皇兵馬俑氣勢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藝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曾這樣評價:那些環繞在秦始皇陵墓周圍的著名陶俑形態各異,連同他們的戰馬、戰車和武器,都是現實主義的完美杰作,同時也保留了極高的歷史價值。古建筑
陜西西安附近是中國帝王陵墓較為集中的地方,除了秦始皇陵外,還有西漢11個皇帝的陵墓,唐代18個皇帝的陵墓。其中漢武帝劉徹的茂陵是西漢皇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埋藏的寶物也最多;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陵園面積極大,園內還有17座功臣貴戚的陪葬墓,昭陵地上地下都是珍貴的文物,最負盛名的是唐代雕刻精品“六駿圖”。
明清皇陵
明清兩代皇陵是中國帝王的陵墓中保存最為完整的。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陵,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位于北京市昌平縣城北天壽山下一個三面環山、向南開口的小盆地內。小盆地內的山坡上錯落有致地分布著這些帝王的陵墓,占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陵區內共埋葬著13位帝王、23位皇后和眾多的妃子、皇子、公主及叢葬的宮女等。
明十三陵規模宏偉壯麗,景色蒼秀,氣勢雄闊,是國內現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園建筑群。其中規模最宏偉的是長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鈞)。經挖掘發現,定陵地宮的石拱結構堅實,四周排水設備良好,積水極少,石拱無一塌陷,這充分展示了中國古人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術。
中國現存陵墓建筑中規模最宏大、建筑體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寢——清東陵占地78平方公里,其中埋葬著清朝5位皇帝,14位皇后,百余名嬪妃。清東陵內的主要陵墓建筑都精美壯觀,極為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