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經過廈門太平巖寺方丈的考察指導最終確定我公司為貴寺擴建供鋁瓦!
“太平巖去城東二里許,在萬石巖之東,中巖之上,舊為鄭氏讀書處。”
太平巖寺,位于萬石植物園西山南麓,與鼓浪嶼相對,隔海相望,風起云涌太平巖寺猶如掛在云霧飄渺之中。寺院林木環抱,泉水叮咚,風景清幽,飛檐雀瓦與叢林磊石相掩映,更顯幽深靜謐,側峰數塊狀如大象朝拜的巨巖,又給寺院增添了神奇的魅力。
始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初為道教宮觀,中祀玉皇大帝,舊稱太平觀。明末清初,鄭成功據金、廈兩島抗清,常以太平巖為閑暇時讀書之所。鄭成功東渡,遂毀。清乾隆初年(1736—1745)年,南普陀寺住持如淵和尚募資復建,辟為蓮花道場,佛宇禪房,左右數椽。于巖前大石上鐫刻“極樂天”三字,改太平觀為太平巖,并于偏殿保留道教奉祀玉皇大帝的“天壇”。嘉慶年間(1796—1820年)舉人林云青倡修,但于清末年初,寺巖再度廢圮。
20年代初,南普陀寺住持轉逢和尚從星洲募資翻修擴建殿堂,后由轉岸法師住持重修,抗戰年間轉岸法師出國,交由其女弟子瑞孟姑住持。抗戰勝利后,轉岸法師復從星洲募資重修。
1948年,菲律賓華僧性愿和尚捐資就太平巖創辦“覺華女子佛學苑”由其弟子陳珍珍住持教務。1951年佛學苑遷址泉州,寺務交由宏稠姑住持,宏稠姑與妙清寺合資創辦蓮友棉紡廠,組織住寺女眾自救自養。東申銅瓦
1958年,寺院由解放軍部隊借住。1965年底,部隊將撤時重修寺宇,由廈門佛教協會接管,并委派菜姑住持。1966年文革初期,菜姑被逐出寺院,寺巖受到嚴重破壞,一度廢棄。1975年,寺院由園林局管理處收管,改為“茶人之家”對外經營,一直到2000年寺院恢復佛教活動場所為止。
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宗教政策,經多方努力,幾番協商,在市宗教局及佛教協會的協調下,于2000年8月正式恢復佛教活動場所,僧伽正式入住。同時,受廈門市佛教協會的委任,世澄法師組織本寺的重興工作。 10多余年間,世澄法師奔波忙碌、籌措善款,殫精竭慮,積聚人力物力,得到各屆人士及諸善信眾護持,一處清凈優雅的莊嚴道場應運而生。寺院建筑整體布局嚴謹,自外而進依次為天王殿、鐘鼓樓、圓通寶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地藏殿、法堂、上客堂、放生池、露天觀音廣場、羅漢廣場等。(東申鋁瓦)
為更好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佛法的智慧,在弘法事業方面上寺院做的多方面的工作。歷年以來,水陸法會、萬佛法會、三仟佛法會如法舉行;同時,在寺院硬件設施不斷完善的情況下,逐年間,佛七法會、禪修法會、青少年佛學夏令營、青少年心理學講座等一系列的法會、公益活如期展開。為了令更多人對佛教正確的認識,與閩南佛學院緊密合作,舉辦了多屆初級、中級青年佛學班,今太平巖寺是當今廈門二十名景之一。太平石笑,古即廈門小八景之一;鄭成功讀書處,屬市級二級保護文物;臨蟾宮遠可眺筼筜景色,探海云洞能賞泉飛流,不僅是文人雅士吟詩賞景的好地方,也是游客消暑度假的好去處,更是佛教四眾弟子凈化心靈,精進修學的精神家園。古剎莊嚴古樸、氣宇不凡,具著佛教文化的肅穆和原始生態的靈性,巖寺一園一塔、一殿一佛、一山一水皆如有靈之物熠熠生輝,寺院與周邊的景色自然融合,吸引十方禮佛香客之集,為如畫的山水更添神秘色彩,盛世萬事興,政通人和、法緣殊勝,八方傳佳音,太平巖寺佛光普照前程似錦,眾心歸一,將為弘揚中國佛教文化和利樂有情增添新生。東申銅瓦
后還會一如既往的堅持下去。
|